秦始皇陵长明灯为何千年不灭?千年之谜被美国学者破解,中外信服
(资料图)
古代的中国曾经历过两千多年帝制的沿袭,而要提到这一制度的创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始皇帝嬴政。
在登基之初,嬴政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极大地维护了国土的统一。
虽然他希望自己的王朝可以代代相传,长久不衰,然而这一点并不实际。
即使他派遣徐福东渡日本,到处求神问道以求不死解药,还是没能逃过大自然的规律,最终在一次民间巡查中去世。
他的肉体被埋葬在规模宏大的陵寝中,一世功绩也成为了史书上记载的文字,而他的秘密却引来后世的无数遐想。
南海有人鱼,蜡油制灯可千年不腐?
与现代不同,作为古代的“顶级贵族”——皇室成员,他们的陵墓建设是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的。
秦始皇也不例外,在他即位之初,就已经开始招募工匠开始陵寝的建设。
从修建长城、开渠等浩大的工程建设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建造事业那是非常舍得投入人力物力的。况且等到他正式登基统一六国后,国力壮大,工程的建造又有升级。
嬴政作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更会为自己的死后的世界做出声势浩大的准备,所以秦始皇陵是有明确记载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
今天我们所发掘出的秦始皇陵,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对于皇陵的知识,也主要是来自于一些古人的记载。
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一些关于皇陵规模和构造的描述。皇陵里不仅有数不胜数的奇珍异宝,还有在他在位多年的生涯中从各国搜刮而来的财物,甚至为了防止盗墓者的偷盗,秦始皇还利用工匠的智慧,为自己打造了一套周密的机关系统。
而在翻阅历史记载中,细心的人可以发现一句非常神奇的语句:“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指在墓穴中有一种灯,用人鱼的油脂来作为燃料,一直不会熄灭。
这可能吗?单不说这人鱼就是传说中的物种,陆地上的人一辈子也没见过,对这一种族的印象也仅仅是来自于小说或者电影,而古代人不仅可以捕获到它们,还把它们的油膏作为灯具照明的燃料。
作为接受过科学熏陶的现代人,我们也知道,能量是守恒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可以燃烧千年也不熄灭的燃料。
但是《史记》作为一部记录历史的典籍,虽然可能在事件记载中留有作者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但是大部分内容还是具备真实性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就在书上面写点奇幻故事,这不符合作者的一贯风格。
美国学者破解谜团
和很多对“人鱼长明灯”感到好奇的普通人一样,美国学者艾克对此此事件做出了研究。
作为一名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的历史研究者,艾克第一次挺到有关“长明灯”的传说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由于远在美国,得不到一手资料,他就拜托远在中国的学者朋友捎来关于长明灯的报道和和一些公开的资料,同时他根据之前专家们讨论的一些成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
首先是对于“人鱼”的问题,书中记载的“人鱼”应该与现代人类想象的人鱼形象不同,应该不是那种长着鱼尾人身的“美人鱼”,它更像是一种水生生物。
除去一些普通鱼类,人鱼油膏最大的可能性就来自于——鲸鱼,因为鲸鱼的油脂非常丰富,可以用一定规模的油脂作为燃料,并且古人拥有捕鲸的技巧。
由于鲸鱼油膏非常耐烧,可以为陵墓中的烛火提供一个很长时间的助力。
虽然如此,鲸鱼膏再怎么燃烧,也不能一被点燃就可以维持几千年之久。况且,陵墓作为封闭式建筑,自然不会有空气流通,缺乏了空气的环境下,烛火是万万不可能延续的。
对此,艾克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的研究,他认为,油灯的燃烧千年只是一个假象,这种说法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认为,秦始皇的长明灯里也许加入了“白磷”这一易燃物,人们在没打开陵墓的时候,灯其实并没有被点燃,而当地宫门打开的时候,空气涌入,此时白磷由于超过燃点,就开始自行燃烧。
空气的流通当然比人的移动快,当人们走到宫殿内,就会看到烛火已经燃烧起来了,他们没有看到灯的点燃过程,就理所当然地以为这个灯是一直没有熄灭过,全然不知这只是一个物理小把戏。
树立好奇精神,不断尝试探索
虽然艾克的学说在理论上听起来是完全可以自圆其说的,但是也需要实践去验证。
先不说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对于白磷这种易燃物的提纯程度有多高,更何况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存放,这种物质有没有变质的可能性?
并且,有很多关于“皇陵”的传言中,都有长明灯的出现,这是不是只是一种故弄玄虚的传说热潮?
而对于“长明灯”的可信度有多高,这个来自史书上记载的物件,至今还没有出土的实物来证明它的存在,就算是出土了实物,离开来原来放置的环境,这灯还能发出和以往同样的功效吗,这些问题都让人们感到怀疑。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猜想,还要等待考古学家在挖掘中出土更多的证据来验证。
但是学者艾克的做法启发了我们,做学问就要保持一种不断探索的精神,只有勇于提出自己想法,不被权威束缚,才能在学术领域上做出自己的成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