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为基础的,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大多数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都是在这个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

现有问题分析:


(相关资料图)

(一)缺乏适当的市场分层

在中国银行市场,这种合理的等级市场结构尚未形成,提供报价不看是否具有做市商的资格,这大大挫伤了做市商的积极性,难以提供市场流动性,导致市场价格信号的混乱。

(二)债券类型的结构性失衡

目前,基于商业信用的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滞后。商业银行次级债券、证券公司债券、企业债券、融资性债券等基于商业信用的债券仅超过3206亿元,占整个债券存量的不到5%,这种情况不利于银行债券市场的发展,甚至不利于金融结构的发展。

(三)没有做市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市的权利和义务不平等,做市商人缺乏做市的内部动机。做市商人在享受不到任何优惠政策的情况下,不得不承担真实、连续报价的义务,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做市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做市商家的价格发现功能不够显著。做市商人在中国的报价差异往往过大,大多是被动报价,未能体现价格形成机制。

3.做市现有的商业组织类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市场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影响了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管理利率风险工具。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将大幅下跌,债券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就会加大。缺乏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也影响了做市商人的积极性,提供流动性的能力。

(五)现行会计制度有系统风险

由于在银行间市场上价格发现机制没有被广泛接受,所以基本上在银行间市场上采用成本法。这意味着投资者的账面资产不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市场参与者缺乏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动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隐藏着巨大的系统风险。一旦中国的会计制度符合国际标准,就需要重新估值金融机构在银行市场持有的大量债券,这可能会对市场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影响。

发展思路:

1、完善债券市场中介体系,市场结构合理

积极推进尚未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代理业务,将有助于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覆盖面扩大,增加市场深度。

2、完善做市商体系,市场组织加强

市场管理者应选择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在资金交易活跃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将其作为市场做市商,将做市商的机构类型扩大;将支持做市商业体系的政策如融资融券体系和卖空机制引入,将做市商的后顾之忧解决;同时,对做市商的考核和监督加强,实行优胜劣汰。

3、推进市场交易产品创新,适应市场发展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易品种增加,债券结构优化。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中长期债券,但短期债券的比重很小,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发行人可以考虑采用滚动发行方式,适当增加短期债券的发展。

(2)鼓励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不仅可以使债券品种增加,还可以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二级资本不足的问题,银行的运营成本降低,银行的竞争力增强

(3)引入新的金融工具,如物价指数债券。消除价格中的通胀风险溢价。欧美的许多国家都有这种工具,应该积极尝试。

(4)开发和推广加快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提供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为市场参与者。

4、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这些包括:

(1)交货效率提高,结算风险降低。

(2)会计制度完善,制度风险防范。

(3)债券市场的统一互联加强

除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也有一个交易所债券市场,但目前两个市场严重分化,收益率曲线没有统一,国债市场的发展被制约。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促进市场统一的措施,如证券公司和基金进入债券市场和跨市场发行国债,加强了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联系,对促进债券市场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于债券,小编之前讲过很多,可交换债券对股价影响等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

关键词: 银行间债券 现存问题 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