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转账缴费、处理罚单、买火车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APP处理各种事务。“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在手机应用市场中,一些通过相近名称、类似图标制作的高仿APP令人难辨真假,给不少用户造成财产损失。

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手机APP的功能越来越多,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能通过手机APP予以解决,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推出各种高仿手机APP“浑水摸鱼”获取不当得利。高仿APP与被仿冒的“官方APP”差别并不大,如果不仔细辨认,难以分清真假,而有的高仿手机APP还处于一些手机应用商店的搜索第一位,给用户造成更大的误导。

高仿APP有的在程序内大量植入广告赚取广告费,有的利用程序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倒卖牟利;有的甚至盗取用户信息后盗刷用户银行卡,或骗取贷款等进行犯罪活动。高仿APP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侵害了被仿冒APP的相关权益。

360发布的 《2018年双11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显示,一个月时间内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高仿APP大行其道,俨然形成了一条损害用户权益、危害网络安全的“黑灰产业链”。据调查,市场上有不少做高仿APP开发的第三方公司,5万元就可开发一个高仿APP。在上架APP时,机器审核只进行病毒和兼容性测试,欠缺必要的人工审核,以至于让不少高仿APP能够成功上架,在应用市场“欺世盗名”。

高仿APP不应该成了难以割除的“毒瘤”,只要各方能够各尽其责,高仿APP很快就会被 “打回原形”。对此,需要公安、工信等相关部门能够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高仿APP,尤其是对于给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情况的高仿APP,就更应给予及时而有力的打击。而对于应用平台来说,则也要守土有责,要能严把审核关,对入驻应用软件严格把关,将高仿APP拒之门外。对于用户来说,在下载与使用APP时,也要多一些防范意识,要懂得甄别高仿APP,这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一句口号,要形成监管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合力,共同捍卫网络这块“法治之地”。

关键词: 高仿APP 网络 诈骗